一群穿著夏裝的女孩正騎著單車-1950年,哥本哈根  

丹麥和荷蘭的自行車簡史

-由Phil Covington 撰寫

-亞克科技編輯和翻譯

 

  一位美國作者檢討為什麼單車國不是美國,而是丹麥和荷蘭,小編覺得台灣政府應該也要來檢討一下!

  把鏡頭拉到19世紀,你在世界的何處可以找到一個國家滿足下列條件:全國的交通工具有20%由自行車獨占、自行車通勤者受到完好的保護,而且在某些例子中還有高架自行車道?或許你覺得不可能,但事實上你的確可以找到這個城市,而且它的城市日報還誇口說「世界上沒有其他區域比我們更適合騎單車」

  大多數的人會猜想,上述問題所提及的城市一定是在對單車特別友善的歐洲,不過其實這些美好的敘述都源自於1897年的洛杉磯,南加州宜人的氣候讓騎單車通勤變成一件普遍又受人敬重的事。

  雖然很難令人相信,不過洛杉磯曾經是自行車天堂,現在它是美國最擁擠的地方,被汽車塞滿、受全美國最糟的交通狀況所苦,現今你只能到丹麥和荷蘭才能找到自行車文化的精神和各種友善的單車公共建設,所以這兩個國家是怎麼辦到的?到底是什麼讓自行車重新回到建設計劃的核心?

  荷蘭和丹麥很有可能不會像現在一樣這麼對單車友善,它們有可能被汽車和同樣阻塞的交通流量所吞沒,或許是因為這兩個歐洲城市在汽車進駐前已經聳立了幾百年,所以當局提供了一些對於汽車相關的限制,這樣單車才能在這些古老的城市中立足,但在洛杉磯的單車只能卑微地受到汽車的支配

 

 1915年的哥本哈根已經在畫單車線了  

1915年正在規劃單車路線的哥本哈根

 

汽車數量的躍進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期之間,不管是在路邊畫線還是在車道間挖溝,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嘗試不同的策略來分隔單車族,當汽車開始流行起來時,大多數人對單車族的態度並不是同樣的友善-Copanhaganize.com的報導提到,1920年有些汽車車主認為單車使用者令人相當的煩躁且不快。

  以文化上來說,單車在以前的丹麥很有可能會因為汽車而消失殆盡,特別是因為汽車擁有者在二戰後急劇上升

  在荷蘭,當二戰過後、汽車數量上升時,單車的未來也同樣灰暗無光,阿姆斯特丹開始摧毀部分建築和早期的單車公共設施來拓寬汽車道路,市區廣場成為停車場,接踵而至的是各種交通問題、汽車和單車互相爭奪剩下的道路空間

1920年充滿汽車的阿姆斯特丹  

1920年的阿姆斯特丹充滿了汽車

 

當危險的交通路況遇上能源危機

  1970年前期是奠定自行車穩固的未來中最重要的一年,就像這支影片所顯示的一樣,荷蘭迅速飆升的單車通勤者死亡人數導致使用單車的民眾逐年降低6%,古老城市中不斷增長的交通流量和窄巷成了單車族們最致命的組合,3,300條單車族的生命在1971年驟逝,其中有400位是14歲以下的兒童,這項調查的結果激起了民眾的義憤。

  這項暴行激起市民的動員和抗議,人民們強烈要求荷蘭政府"停止謀殺兒童",這次的抗議事件被定義為變革的種子,而能源危機成為了澆灌的水源、讓種子得以茁壯。1973年的石油危機讓荷蘭近乎癱瘓,當時的首相宣佈荷蘭必須成為一個較少依賴他國能源的國家,而他們可以透過改變政策來達到目的、且不會降低國民的生活品質。簡而言之,荷蘭政府開始積極推動自行車的基礎建設來平息眾怒和作為能源危機的解套。

  無車星期日很快的在荷蘭開始實施,隨後跟上的是市中心永久無車的規定,不過這兩道不過是小菜罷了、真正的重頭戲還在後頭

荷蘭民眾抗議過高的汽車意外死亡人數  

荷蘭民眾抗議過高的汽車意外死亡人數

 

自行車公共建設的發展

  抗議民眾並沒有就此收手,他們靠著組織單車旅行團來對政府施壓、持續監督自行車路上死亡人數,荷蘭政府在1975年開始資助自行車道,這些新的單車道和汽車道完全分開,最初只有在海牙和蒂爾堡設置,而後者的自行車通勤人數高達七成。

  當地居民和全球走勢也迫使丹麥投資單車公共建設,因為該國相當依賴中東輸出的石油,當油料快要耗盡時,丹麥政府開始約束汽油使用量和推行無車星期日,丹麥自行車協會也不斷的在哥本哈根組織示威遊行來督促政府,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壓力使得丹麥政府改變原本的立場,領悟到自行車也應該在交通政策上佔有一席之地。

  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自行車專用道路遍部整個交通網,而直至今日,這兩個國家仍然持續建設、投資單車的公共建設。

  根據Slate的報導,丹麥的哥本哈根在自行車公共建設上佔了整體路面建設金費的25%,而他們已經創造了大於397公里的自行車道和多於35,000個單車停車站,除此之外,哥本哈根還採用了最創新的發明,讓騎單車比開車更快、更方便!其中一個例子便是「Green Wave」,這個裝置設置在城市中心的主要幹道上,位於需要和汽車交會的單車道、且和該位置的單車號誌燈同步,所以單車通勤族可以維持20公里的時速暢行無阻、一點都不需要停紅燈,在冬天時,自行車道甚至比汽車道擁有更高的除雪優先權

哥本哈根鏟雪中的單車專用線  

哥本哈根鏟雪中的單車專用線,除了建設之外也要好好保養

 

降低汽車的吸引力

  促進自行車基礎建設就政策上發展而言是不夠的,立法者也需要從汽車下手,他們開始打消民眾想開車的念頭、讓開車不那麼具有吸引力歐洲委員會列出了丹麥和荷蘭所實施的一些政策,包含了加重賦稅、擁車限制、停車和使用限制等等…這些都使得開車成為一件既昂貴又不方便的交通方式。根據Slate的報導,在丹麥每年都有2-3%的停車空間被移除,這使得開車進城越來越困難,即使丹麥的擁車者仍然很多,但歐洲委員會表示,在這種政策的推行之下,越來越多的民眾會漸漸選擇使用單車作為交通方式。在丹麥擁有汽車的人通常只在週休日使用,只有當民眾需要前往更遠的地方旅行或較遠的工作場所時才被需要

 

發展自行車的長期優勢

  對自行車公共建設的投資和單車友善的政策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和汽車分開的自行車道讓尖峰時刻更加的安全歐洲委員會指出,在美國以1億公里為單位的單車死亡車禍為5.8起,而不愛戴安全帽的荷蘭卻僅有1.1起,雖然不戴安全帽騎單車相當的不明智,但事實上在只有單車的車道上完全不會危險,這甚至讓騎單車成為一件既有吸引力又方便的事,根據Slate的調查,哥本哈根有高達90%的居民都擁有一輛單車,這才是真正的單車臨界量

  丹麥和荷蘭也一併將自行車道路安全訓練列入學校必修中,而汽車駕駛人也被訓練成常常注意單車騎士,不過這並不代表單車族可以愛怎樣就怎樣,民眾會對於魯莽騎車的人相當不滿根據BBC的報導,阿姆斯特丹的警察會對闖紅燈、在禁止區騎單車、晚上騎車不開燈的人開罰,而單車族們也被法律強制要加裝夜間反光裝置,汽車駕駛人必須要尊重單車使用者,而單車使用者必須遵守交通規則-這便是汽車和單車在這兩個國家的相處之道,整體上來說,駕駛們都相當尊重單車通勤者們,因為這些駕駛可能也會騎自行車

  投資自行車公共建設的結果是這兩個國家都擁有深厚的單車文化,人們寧願選擇又老又鏽的單車,而不是高級卻要花大把鈔票的類型,為什麼要冒單車被偷的風險呢?他們選擇穿著日常服裝,而不是穿著又緊又合身的自行車服來騎車,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不是為了運動或拯救大自然而騎,雖然這兩個都是騎單車的優點,他們騎單車是因為習以為常,騎自行車是最理想的交通方式,在政府刻意的培育之下,單車是在擁擠的城市中穿梭的最佳方法

  即使經過十幾年的單車友善政策和投資公共建設讓丹麥和荷蘭成為地球上最單車友善的國家,政策的變更仍然可以相當輕易地改變人們的行為,歐洲委員會的報告顯示出2003年的倫敦因為加重了汽車的交通擁擠稅而使得單車使用人數上升至30%

  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件相當幽默的事情,證明了單車文化的建立可以透過投資公共建設來達成,一個記者問一個從阿姆斯特丹來的人說「為什麼你們荷蘭人對單車這麼狂熱?」而他得到了這個答案「我們不是對單車狂熱,我們只是單純的荷蘭人」。

  試想,如果相同的狀況在1900年後的洛杉磯持續下去,這句話就變成了「嘿,我不過就是個洛杉磯人!」

  小編覺得如果讓單車加入交通工具的行列,整體而言應該會方便許多,前提是政府要搞好交通、蓋多一點單車公共設施,台灣都是窄巷、地方小沒地方停車,開車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要禁機車卻不禁汽車的台中政府不知道有沒有實際一點的措施呢?

這種考察我也會啊  

日本也是一個大眾運輸很方便的單車友善大國,不知道議員考察完之後學到了什麼呢

 

  文章取自TriplePundit,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前往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rk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